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观点交锋】拉黑所有亲戚后,我的世界清净了

每日乐评
2024-08-31

近几年,“断亲”成为社交媒体上频繁被提起的话题。

在90后、00后群体里,“断亲”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。这通常指懒于、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交往,简单来说就是基本不走亲戚。父辈们花费时间、精力、财力维护的亲缘关系,年轻人却并不看重。

对此,有人认为,职场内卷导致年轻人每天都996,几乎没有时间去顾及工作之外或者职场竞争之外的那些社会关系,只能做减法,挤出一些时间留给自己。

也有人觉得,应该重视这个社会现象,可能会导致人情的疏离。

那么你觉得年轻人断亲会导致社会人情冷漠吗?


观点交锋 现在开始

近年来,年轻人开始断亲的话题引发热烈讨论。过去重要的社会联结,亲戚关系在年轻人中似乎已经不再那么不可或缺了。亲戚间日常走动越来越少,只有诸如结婚乔迁这样的大事才能见到。



被“讨厌”的亲戚


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。
亲缘关系,父辈们维护得兢兢业业——花费时间、精力、财力,甚至即便存在不愉快,也会顾念着“手足之情”而宽容忍让。
年轻人对此却嗤之以鼻。亲戚们的盘问和攀比、家族冲突中显露出来的人性薄情和幽暗,都让他们避之不及。
懒于、疏于、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,社会学研究者将之称为“断亲”。2022年,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了一篇论文《青年“断亲”:何以发生?何去何从?》,数据佐证了在90后、00后群体里,“断亲”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。
利用寒假期间学生回乡过年的时机,胡小武开展了随机问卷调查,共回收了1200份有效样本。调查结果发现,年龄越小,与亲戚联系越少。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“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”;18~25岁、 26~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“偶尔与亲戚有联系”。

电视剧《父母爱情》剧照

对生活的一种重新审视
年轻人的生活里充斥着诸多难以被亲戚们理解的压力。

一些亲戚往往会疑惑:年轻人有那么多的周末和假期,为什么就抽不出时间回趟家、一起吃顿饭呢?

可是代入青年的视角,也不难发现他们的无奈:有时周末要加班,要不断回复工作群里派来的临时任务,还希望充电学习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。哪怕周末比较空闲,他们也希望拥有自己的社交和“放空”时间,特别是对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来说,“时常回家看看”,就显得有些奢侈。

不再接受无谓的评判,不再进行虚假的客套,闲言碎语和鸡毛蒜皮的小事统统退散,与朋友相聚,跟同频共振的人在一起过更加自在的生活,他们不再满足于血缘层面的归属感,而开始热切盼望精神上的认知与爱。


家庭关系的代际冲突和矛盾

是引发这一代年轻人“断亲”的显著因素之一


社交网络上,不少年轻人分享了自己和亲戚互怼的片段,有的甚至退出家人群、拉黑长辈。从小父母离异、被爷爷奶奶养大的90后小怪,就在2022年7月拉黑了所有亲戚。
童年时期来自奶奶和姑姑的疼爱,是她宝贵的回忆。小怪记得,小时候奶奶抱着自己上厕所,还曾把手摔断过。身体不好的她经常发高烧,也是奶奶心疼地抱着她半夜去找老中医看病。一直没有孩子的姑姑,在她的童年中充当了“母亲”的角色,“什么好喝好玩的都会带我去,只要是有能力的她都会买给我。”
但即便如此,小怪走出家乡,生活工作以后,仍然对亲缘关系产生了怀疑。“我们年纪越来越大,对于一些思想层面、认知层面上,你会跟上一辈的人会有很大的不同。他们带着一种长辈的身份而来,他要的是你人生的话语权,但你又想拥有自己的话语权,就会导致你们俩的抢夺。久而久之,小摩擦多了,一些很琐碎的事情都会导致不愉快。”
和亲人们的代沟与认知差异让小怪越来越觉得,和亲人们无话可说了。

小怪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
就像,高中时她被抑郁情绪困扰,但家人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疾病,“你就是想太多了,高兴一点就能解决了。
去年生了一场大病,小怪不敢告诉奶奶,怕她受到惊吓,只能求助父亲、母亲和姑姑,帮忙垫付医药费。父亲常年在外工作,父女俩本来就感情淡漠,母亲再婚后重心转移到了自己的新家,对她也不闻不问,唯一还算亲近的姑姑不好意思地告诉小怪,“你爸还在世,做不了主。”乡下的姑姑觉得,父母都不管,自己插手不会落得好名声。
没有一个人出手拉她一把。“当我希望有一个依靠的时候,家里有这个能力,但是他们不提供。”
她寒了心。干脆将手机里的家人全都拉黑——断亲行为中最极端的,从亲生父母到养大自己的姑姑、家里年纪相仿的堂兄堂姐,全部斩断联系。
“断亲”并非只源于亲人之间的关系恶化。经济上的自由独立、互联网文化带来的现实交往惰性、城市化与社会流动等因素都会引发年轻一辈与亲戚网络的疏远。
在交往半径扩大的现代社会,亲缘关系更显脆弱。地理距离的隔绝,交往走动的减少,让“轻断亲”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。
内卷也会对年轻人的断亲行为产生影响。
胡小武告诉记者,“他们(学生们)缺乏有效的时间去走亲戚,父母也会拉着他们卷入内卷的潮流当中。教育内卷导致他们无暇顾及亲戚之间的来往和见面。对刚刚进入职场的那些年轻人来说,职场内卷导致他们每天都996,几乎没有时间去顾及工作之外或者职场竞争之外的那些社会关系。
当“血脉”不再是差序格局中最重要的一环,年轻人把曾经父辈们寄托在血缘关系中的安全感与信任放在了同学、朋友的身上。
在拉黑了亲人后,小怪并不感到孤独和无助,“你独立了,你情绪上、经济上都不依附于他们。”小怪重新搭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,对于朋友们,她还有一套别致的“标签理论”。“有些酒肉朋友,有一些是看书专用的,有一些是你想找个人陪你安静吹吹风专用的,还有一些朋友是万年不联系,借钱的时候互相打个电话。”但对于家人,她感觉自己无法把她们归类于任何一个标签。
“我们交朋友,会交三观一致、有边界感、有分寸感的朋友,不会交那种让你感觉到不舒适的朋友。”在她看来,和亲人之间的联系,也应该符合这一条标准,“虽然血缘关系没有办法选,但是你怎么去跟你有血缘关系的人相处,其实是可以选择的。
“断亲”的年轻人,格外讲究人际交往中的边界。
胡小武教授表示:我一直在把断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。我不太愿意也不想用道德评价去嵌入这种判断之中。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,我们也不能说断亲是社会进步的,但是我也不能说它是退步的表现,两方面都有道理。戴老师讲的不以血缘来建构自己的社会资本,当然没有问题。你看人品,看三观这些是正确的,但是否就属于进步了呢?这个也没法从社会学视角上去判断。费孝通老师曾经在中国人的社会结构中提过一个概念,叫差序格局。包括我们人类学的格兰诺维特提到过“强关系、弱关系”,所属群体和次属群体,讲的是一个人,一个社会人,或者一个正常人在社会生活当中,他有一个由父母到兄弟,到亲戚,再到同学、同事的扩散结构。
这个扩散结构如果你在首属群体当中,去“断亲”断掉,以人品三观去建构你朋友圈,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关系的良性结构?我觉得从社会学来讲,不一定对。
我对断亲这种行为不做道德评价,我个人呼吁不要去做道德评价。这些断亲的年轻人会长大,会结婚,会生子,他们总有一天会重新认知亲戚所带来的家庭幸福支撑体系。但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,不能强行让他早点结婚,强行让他早点生孩子,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。时代变迁、城市化、社会流动、生活方式、家庭观念一些变迁的过程,没有好坏,只是一种社会现象,社会事实。

亲情的复苏
需要双向的奔赴

胡小武教授在对年轻人“断亲”现象研究中提到:随着“90后”“00后”青年群体逐渐走入婚姻并成为父母之后,他们便创造出了自己一代的核心家庭……

更为关键的是自己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——为人父母。大多数人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才会真正长大、懂事,学会感恩,这种心理的变化便包含了亲缘唤醒的过程。等到他们成家立业、为人父母时,相信他们同样会唤醒亲缘关系成为家庭的核心守护者,承担起亲缘关系维系者的使命。

不同于传统亲缘关系,这种轻松、包容的新亲缘关系会让年轻人更有空间、更有归属。“断亲”后的“认亲”也会更有温度。

我们应该意识到年轻人“不爱走亲戚”,有着复杂的深层原因,对此还需抱有多一些理解和共情。毕竟,亲情的复苏不该只依靠年轻人的逢迎,还需要双向的奔赴。


来源:人民网微信、中国青年研究、中国青年报、光明日报 、央视网、36氪

—完—


更多小编分享欢迎点击关注下面备用号



最新文章


他说的让我尴尬,可我却无力反驳
这个判死刑的孩子,我相信人人都认识!
餐具收费就打包带走,已经付过钱就是我的!
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每日乐评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